官橋[安溪縣下轄鎮]

官橋[安溪縣下轄鎮]

官橋鎮位於安溪縣東南部,北緯25°01′,東經118°05′,距縣城13公里。東與城廂鎮交界,西與虎邱鎮接壤,南與龍門鎮接連,北與蓬萊鎮毗鄰,東南面仁峰村的大尖尾山與南安翔雲鎮梅莊村交界,面積105.43平方公里,是中國石材基地鎮和福建的著名僑鄉。2015年11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覆廈門、泉州聯合在安溪共建經濟合作區,作為廈門和泉州首次合作對接的一塊經濟“飛地”。飛地項目經濟合作區思明園選址於交通便捷的安溪縣南翼新城規劃區官橋鎮內。園區規劃用地面積7188畝,規劃建設通用標準廠房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規劃企業自建用地100萬平方米。

簡介

這裡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物產豐富,英才輩出,是安溪重點建設的兩大中心城鎮之一,閩南僑鄉的一顆璀璨明珠。

得名

官橋得名由來已久。相傳,宋代名將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之一的鐵峰山蝙蝠洞時,曾安營紮寨於江仔頭。因往來需經過三角坑溪,為行軍方便,於三角坑溪修築一座簡易木橋。正因為有了這座官建的橋,此地即以“官橋”為名,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安溪置縣以來,官橋鎮的隸屬多有變更。宋時,官橋鎮分屬歸善鄉依仁里、積德鄉新溪里、修仁鄉崇善里和金田鄉龍興里。明清時期,安溪劃分18里,官橋鎮分屬新溪里、依仁里和興一里。民國時期,初沿用清制;民國21年(1932年)新溪、依仁兩里屬依新區;民國25年(1936年)改為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又改為第一區所轄的官赤鎮;民國34年(1945年)10月,全縣行政區域劃為19個鄉鎮155個保,官橋鎮境內屬官溪鎮,轄官郁、仁峰、蓮美、山荊、善益、上苑、赤嶺、駟嶺、善壇、五里、虞都、碧山12個保,另有新春保隸屬尚卿鄉。

新中國成立後,初期官溪鎮屬龍城區,不久改為第二區。1952年7月又改為第五區,轄官橋小鎮及蓮美等12個鄉。1955年9月第五區更名為官橋區,轄14個鄉。1958年2月撤銷官橋區,劃為官橋鄉及春壇鄉。1958年9月15日,官橋鄉、春壇鄉,龍門鄉合併,成立官橋人民公社,為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官橋境內劃為官橋、碧山、吾都、善壇、石岩、赤嶺、上苑7個小公社,隸屬官橋區。1965年4月撤區,7個小公社撤銷,合併為官橋公社。1984年8月改為官橋鎮,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底,官橋鎮下轄官橋街居委會和官橋、官郁、仁宅、蓮兜美、蓮美、仁峰、碧一、碧二、仙都、嶺頭、吾宗、燎原、草坂、恆美、洪塘、善壇、內村、新春、石岩、石林、駟嶺、赤嶺、芹石、上苑、山珍、馬獅、善益、新廳、益林29個村,以及茶果場、益林林場、嵐風格林場,其中善壇為畲族村。2010年底總人口為65630人。

旅遊資源

奇峰聳秀景點多

官橋四面環山,風景秀麗。鎮區東部的鐵峰山(俗稱鐵尖山),峰尖海拔751米,是座歷史名山。其山有多處天然石洞,山間怪石遍布,態異形殊,巧妙玲瓏,歷史上曾留下不少名人題刻;峰頂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鐵峰塔,石式結構,平面呈六角形,實心單檐,稜角分明,構造獨特;有建於宋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奉祀清水祖師的慈濟院;又有鐵峰岩,庭左有座石築尖圓僧塔,稱鐵峰舍利塔,形與泰山舍利塔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其山正面有一古洞名鐵松洞,相傳此洞極為深險,是宋代名將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之一的“蝙蝠洞”。鐵峰幽美,景物天成,卻因20世紀末的開發,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被人為破壞殆盡,令人嘆惜。

位於碧二村的“花千谷”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和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位於鎮境西南的益林村境內的犀山,因“山峰犀利,岩如刀削,狀如犀牛”而得名,高峰鵝角髻海拔高程1047.5米,是安溪東南部最高的山峰,右側的白岩峰壁立千仞,極具天險。區內奇峰聳秀,古樹參天,怪石嶙峋,洞壑幽奇。山間有迷人的蝙蝠洞,有雄奇挺立的將軍岩等許多奇石景觀,有傳說中由北宋五虎將石玉坐化的“石府將軍”,有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規模宏大的民間土樓“仰聖樓”,有構築於清代、用於誘捕老虎的虎櫥等古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自然生態風景旅遊新區。

境內西北的駟馬山,因“山勢如馬”而得名。唐天祐年間(904-907年),山間建有安常院,其下有石廣二丈余,人呼回音回響,稱為“應石”。山左有聖泉岩,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山麓有石洞,可容百人,人稱“虎洞”,洞內流水潺潺,相傳為林嗣環讀書處,昔日曾被人們作為逃避匪亂之所。虎洞附近有古水井一口,稱為“黃井”,大旱不涸。在駟馬山下藍溪珩內灣處,兩岸及溪中怪石嶙峋,形象之物皆極相似,有石猿、石雞、石棺等,尤以石牛為最肖,相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解元林文斗有《詠石牛》詩:

怪石崔巍號石牛,溪邊獨立幾千秋。

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有汗流。

春草欲抽難下咽,長鞭任打不回頭。

於今鼻上除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山下的赤嶺村有座“磐宗樓”,為里人林昌為抗擊匪患而建。清乾隆《安溪縣誌》載:“築樓十仞,基牆高厚,中列正樓,外樓四繞……正樓制度如家室,外樓具穿窗孔,可以開弓發統炮,外溝三丈許。”嘉靖末年(1566年),林昌率眾據樓抵禦倭寇的圍攻,連二日,斃敵40餘人,後又擊斃敵酋,致倭寇連夜潰退,是樓由此被人們贊之為“磐宗樓”。位於該村林氏駟嶺大宗是安溪的一座名祠,始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迄今已500多年的歷史,近年又得重修,使名祠重放光彩。在該村附近的駟嶺溪洲,還有一座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溪洲土樓”(又名“溪洲護宗堡”)。

恆美村的“雙鯉堂”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門前池中雙石似鯉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遺物,今得台胞捐資重修,金碧輝煌。境內於明代建造的宮廟有龍瑞宮、厥齊宮,在清代建造的有萬安院、啟明堂、寶豐堂、南泰堂、郁美堂、湖山廟、英濟廟等。在吾宗村西北漈口山麓,有巨石陰刻“萬曆四年(1576年),洪水至此”,下刻一橫線,據此推測,當年洪水可能淹沒官橋、龍門的平原地區。此石為研究安溪古代水文提供重要例證。

碧二村的“慈恩禪寺”是廈門南普陀寺的分院,每年香客絡繹不絕。

著名僑鄉氣象新

官橋鎮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美國等10多個國家。據1997年僑情普查統計,全鎮旅外華僑、華人超過家鄉的總人數,總數達9多萬人,僅次於蓬萊鎮,居全縣第二位。

早在明清時期,官橋人就前往海外謀生。民國初期,國內戰禍連綿,鄉人為避戰亂紛紛逃往國外。民國中後期,民不聊生,逃往南洋的人更多。在官橋一帶僑鄉和海外僑胞中,廣泛流傳著一首閩南方言的《過番歌》,講述官橋人因家境貧困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艱難情景。這首長達760多句的七言歌謠,據考證歌謠系善壇村人鍾鑫所作,其中一段這樣唱道:“拜別家中心頭酸,一家大小送出門,身背包袱共清飯,目滓流落如冰霜。想起腳酸手又軟,一時走來到土塘,煩惱番平水路遠,回頭再看咱鄉村……”土塘今屬上苑村,以往善壇人出國謀生,就是從土塘走路經龍門再往廈門乘船出國的。這首《過番歌》是研究華僑出國史的一份寶貴資料。

官橋人到達海外以後,或農或商,勤奮創業。在有了積累之後,許多人逐步轉向經營規模較大的土特產業、建築地產業、匯兌金融業以及五金業等。經過多年艱苦奮鬥,不少人事業有成。

祖籍官郁村的陳丙丁,是印尼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曾多次被選為印尼椰城(今雅加達)中華總商會會長和福建會館會長。他積極回響孫中山號召,籌募巨款資助祖國革命,先後榮獲“愛國徽章”、“護法共和獎章”和大元帥頒發的三等銀質獎章以及國民政府頒發的二等銀質獎章等,曾被聘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顧問和福建省長公署顧問等。他於民國11年(1922年)與其叔陳回義捐資創辦曾郁國小。民國16年(1927年),他率先捐款1萬元作為安同公路籌建經費,自告奮勇出洋募股。民國35年(1946年),他與鍾銘選捐資創辦依新公立醫院,是為安溪縣第一所僑辦醫院。

善壇村旅居新加坡的鐘銘選,在新加坡和香港發展金融、建築、房地產、旅遊等業,成為新加坡著名實業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曾在家鄉捐資創辦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修橋造路等公益事業。其哲嗣也都業有所成,其中鍾江海、鍾明輝昆仲的企業集團和鍾瓊林的天德集團,是香港資力雄厚的企業集團。20世紀90年代以來,鍾氏昆仲繼承父志,先後在安溪縣城捐巨資興建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銘選中學、銘選醫院和銘選大橋,並捐資鋪設鎮區通往家鄉善壇村的水泥路,捐建善壇國小校舍等。

赤嶺村旅居新加坡的林樹彥,在新加坡創辦僑通行,經營匯兌業,並在東南亞各地、香港及國內設立分行,成為新加坡匯兌界領袖人物,曾任新加坡中華匯兌業總會主席;他於民國35年(1946年)捐資在赤嶺創辦私立藍溪初級中學,成為安溪南部的第一所中學。

祖籍駟嶺村的林敬奎,是馬來西亞的著名企業家。在馬來西亞經營家族企業美佳公司,旗下美佳第一銅業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其名字曾被列入世界華人富豪榜。

蓮美村的林生枝、林生桂兄弟,在馬來西亞開辦五金、貿易、鋼鐵等多家公司,其中安信鋼鐵公司是馬來西亞的十大鋼鐵公司之一,兄弟均為當地知名企業家。林生枝現任馬來西亞安溪總會會長、雪隆五金公會及安溪會館會長,曾多次率團返鄉參加活動。

旅居印尼的陳江蘇,在印尼創辦宇廟集團,經營銀行業,為當地著名的企業家。他繼承其父陳回義之志,先後捐建官橋中學及附小(原曾郁國小)的校舍。

改革開放以來,官橋鎮旅外僑胞情系桑梓,進一步掀起捐資舉辦公益事業特別是捐資辦學的熱潮。在藍溪中學,僑親先後捐建“校友樓”、辦公綜合樓“樹彥樓”、教師宿舍“和聲樓”、學生宿舍“錦山樓”和“林配樓”、學生宿舍樓、國中教學樓、高中教學樓、新膳廳“振羽樓”和“金鳥科學樓”,這10大校舍工程的建設,大大地改善了藍溪中學的辦學條件。在官橋中學,先後捐建了教學樓、“金祥樓”、“金祥教師樓”、明昭堂多功能禮堂、“榮潤教學樓”、“麗萍辦公樓”、“梁金鳳基金樓”等。在吾宗中學,捐建了教學樓、教師宿舍樓、金玉禮堂及學生宿舍樓等。蓮美村僑胞林江水父子捐資創建九年一貫制的江水學校,先後興建中國小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音樂室、食堂等。旅外僑胞還在全鎮捐建、援建了有20多所國小校舍,其中工程較大的有善壇國小、赤嶺國小、上苑國小、新廳國小、駟嶺國小等,並捐資興建銘火幼稚園園舍。此外,他們還捐資創設了10多個教育基金會和獎學、獎教基金會,總金額達數百萬元。

此外,在衛生事業方面,旅外僑親先後捐建了官橋醫院2號病號樓、僑光大廈、門診大樓。歷年捐贈官橋醫院的總金額達到1000多萬元。在交通方面,素有修橋造路的光榮傳統的官橋旅外僑胞,早在1956年就捐資興建長110米有赤嶺蘆汀大橋,成為當時晉江地區華僑捐建的最大橋樑;1980年又捐資從橋中心垂直接通赤嶺國小長115米的橋樑,成為縣內唯一的大型“丁字形”橋樑。先後捐建的還有碧一大橋、上苑大橋和善益、山珍、仁峰、赤嶺等村的橋樑,修建了通往吾宗、內村、新春、善益、上苑等村的公路。近年來,僑胞又捐資鋪設上苑、赤嶺、內村、新春等村的水泥路。同時,旅外僑親還捐資興建了官橋戲院和赤嶺蘆汀戲院,捐建蓮兜美下坂溪堤,捐建官橋僑聯會所等。歷年來,旅外僑親捐贈的人民幣總金額超過1億元,有力地促進家鄉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

文化底蘊

古老文化煥新姿

官橋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地經常組織文藝表演或踩街活動,表演的項目有銅管樂、大鼓吹、高蹺、弄獅、水車閣、南音、十八學士、水操等,無不讓觀眾大飽眼福。而讓人印象最深的,要數“水操隊”遊藝節目了。傳說於明末,曾有不少官橋人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這些人解甲歸田之後,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便召集村民操練水兵操,爾後這一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文藝節目。現在的“水操隊”是一支由75名身穿古代水兵服裝的人員組成的大型遊藝隊伍,在鑼鼓聲中表演單打、對打、水操殼操對練等節目。官郁村組織的水操隊,曾代表安溪縣赴泉州參加元宵節文藝踩街活動,其精彩表演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並獲得活動的演出獎。而蓮美村也值得一提,該村是一個鄉村文化十分活躍的僑村,早在建國初期就成立了薌劇團,改革開放以後又發展高甲戲劇團,劇團的演員白天勞動,在夜間進行排練、演出,豐富了僑鄉的文化生活。

位於鎮境西部的赤嶺,歷史以來有七月祭祀英靈的傳統習俗。傳說駟嶺大宗一世祖林復春原居西坪柏葉,因疆理官田,登駟馬山巔,見山勢起伏迴轉,龍虎翱翔,即在駟馬山下卜築定居。林復春於明天順年間(1547—1464年)任七品散官。正統末,他為民請命,撫鄧茂七農軍殘部三百流亡壯士,在林復春故里赤嶺一同開墾,卜築定居。為紀念諸壯士的創業精神,林氏先祖確定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普渡祭祀壯士英靈,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官橋的教育事業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長足的發展。除新中國成立前華僑創辦的藍溪中學外,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又新辦了官橋中學、吾宗中學和九年一貫制的江水學校。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81年和1985年,藍溪中學學生林丁丘、林志宏分別榮獲全國業餘體校游泳比賽少年乙、甲組第二名,教練、體育教師王端陽先後榮獲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體育教師稱號。2003年,該校學生高考被錄取大學本科達149人,高中二年級會考優秀率達到81.18%,增幅均居全縣、全市前列。1998年創辦的江水學校,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教學48個班、92名教職員工、2400多名中小學生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多次在“希望標”全國教學邀請賽及“海峽·冰心杯”全國青少年寫作競賽上獲獎。2005年底,全鎮共有幼稚園12所,國小22所,老年學校15所,中學4所,共有小學生6836人,中學生6484人。

官橋鎮的衛生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官橋醫院在1956年只設有病床15張,改革開放初期增至50張,現有病床達到200張,全院醫護人員192人,設有30多個科室,年門診數8萬多人次,多次榮膺省、市、縣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是泉州市“創文明行業,建滿意視窗”的示範單位和省“綠化紅旗單位”,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稱號,並獲得國家衛生部長陳敏章的賀信表彰。該院還是國家衛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的“愛嬰醫院”,為泉州市衛生系統的紅旗單位。

地靈人傑

古往今來出人傑

官橋鎮山清水秀,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

早在宋代,蓮兜美村人林仲麟就於宋紹熙五年(1194年)參加太學考試,獲得第一名。慶元元年(1195年),宰相趙汝愚被誣奏擅權逐於永州,秉性忠直的林仲麟等6人上書伏闕,亦被放逐,時稱“慶元六君子”。嘉定七年(1214年),仲麟登甲戌科進士特奏名,官終廣東都府參軍,卒贈忠諫大夫,墓葬仁峰村內園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弟林仲虎,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以武舉魁漕選及廷試,中第一名進士。仲虎曾被派出使金國,後金攻宋,仲虎赴金和談獲得成功,避免了一場戰禍。宋開禧二年(1206年)宋出兵伐金兵敗,金兵乘勝大舉南侵,宋城邑相繼淪陷。在此危急之時,仲虎力請於朝,得千餘強弩手馳援宋軍,擊退金兵,解和州之圍。後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

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字起八,號鐵崖,明萬曆年間生於駟嶺村,其兄林嗣楨曾任廣州府總兵官,嗣環為明崇十五年(1642年)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當年尚可喜、耿仲明兩藩王南征廣東時,林嗣環隨軍南下,歷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今廣東雷州市及海南島),兼理學政,駐節瓊州,在任多惠政,得民眾稱讚。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落職,便攜眷往杭州,寓居西湖。嗣環博學工文,著有《鐵崖文集》、《詩集》、《嶺南紀略》、《湖舫集》、《荔枝譜》等。古人稱嗣環:“鐵崖奇人也,為文章光怪百出,寧駭俗,毋猶人,其礌砢鬱積不平之氣,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靂聲。”新中國成立後,其《口技》一文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

現代的官橋更是人文蔚起。陳福接,吾宗村人,少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研究所長,他是銀河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具體研製者,多次立功受獎,並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證書。吾宗人陳金池,先後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新疆武警總隊隊長、第一政委、紀委書記、新疆高級法院黨組書記等職,中央電視台曾在“東方之子”節目中對他作採訪報導。

海外也有不少官橋籍人的知名人士。祖籍駟嶺村的林和合是新加坡知名社會活動家,國會議員,曾任新加坡教育局長和經濟建設局局長。在馬來西亞,祖籍駟嶺村的林敬益是該國知名社會活動家,馬來西亞民政黨主席,國會議員,先後榮任馬來西亞政府掌管新村事務的特別任務部部長、原產業部部長、初級產品部部長,曾榮獲馬來西亞元首授予拿督斯里榮銜及雪蘭莪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祖籍蓮美村的林俊錂為馬來西亞檳城會館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玉質榮獲馬來西亞吉蘭丹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在印尼,祖籍山珍村的黃超龍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商會會長及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蓮兜美村的林清忠和祖籍吾宗村陳清江,分別擔任印尼井裡汶和峇厘的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成章曾任印尼林氏基金會主席及印尼林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在緬甸,祖籍仁峰村的黃華慶曾任緬甸安溪會館多屆理事長及名譽事理長。在香港,祖籍赤嶺村的知名愛國人士林誠致,曾於國慶節時率先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先後任香港福建同鄉會第九、十兩屆理事長、香港福建體育會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董事、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等社團要職,連任福建省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並應福建省委統戰部之邀,率香港福建同鄉代表團來閩參觀旅遊。在台灣,祖籍蓮美村的林清溪曾任台灣台北安溪同鄉會理事長。他們都為團結安溪旅外鄉親、發展當地和家鄉經濟作出積極的貢獻。

資源優勢

資源優勢得發揮

官橋有富饒的物產,豐富的水能資源和大量的花崗岩、稀土、高嶺土、石英砂、輝綠岩等多種礦產資源。改革開放以來,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特別是石材資源得到開發,有力地促進官橋經濟的發展。

官橋有豐富的花崗岩礦產資源,已探明有花紋獨特的“安溪紅”G3535花崗岩,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1990年來,官橋的石材資源得到積極開發。三揚石材實業公司、碧一石材工藝廠、台安石材有限公司以及裕發、永盛、隆昌、聚成、華藝等大批石材企業如同雨後春筍般地應運而生。全鎮先後創建烏冬格、唐壠、蓮兜美、仁峰等石材加工小區,石板材產品暢銷海內外。石材工藝一躍成為官橋的支柱產業,有效地促進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1992年,官橋鎮的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安溪的第一個億元鎮。1994年,三揚石材實業公司的石材產品榮獲國際亞太貿易博覽會金獎。近年來,官橋鎮加大石材業發展的步伐,促進石材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發展成為閩南較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之一。

官橋物產十分豐富,有許多特產、名產行銷海內外。安溪的芒果產量居全省第一,而官橋的芒果產量則居全縣之冠。相傳駟嶺村林目棍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返鄉時帶回台灣芒果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果樹開花結果,其果實以果大肉厚、味道香甜而贏得鄉親們的喜愛,紛紛培植,先在赤嶺栽種,後在全鎮廣為種植,成為官橋特產,除鮮吃外,還加工為芒果乾和芒果蜜餞遠銷香港及東南亞一帶。官橋赤嶺的優質芒果亦被鄉親們稱之為“目棍木羨”。赤嶺“成珍”桔紅糕,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的傳統名優食品,其製作原料選用上等糯米、白沙糖、澱粉,經過精湛工藝科學加工製作而成,色澤臘白,質地細軟,富有彈性,甘甜而帶清涼,風味獨特,是佐茶的上等風味食品和僑鄉人民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遠近聞名的蓮兜美豆乾,是一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豆制食品,其民間傳統製作工藝,已世代相傳了200多年。蓮兜美豆乾的原料選用優質大豆,以石膏、八角為配料,經磨漿、煮沸、過濾、攪拌、包壓等工序加工製作而成,形呈方塊狀,質硬且韌,握緊不斷塊,放開又復原,成品擲地可彈幾十厘米高,乃為安溪旅外鄉親喜愛的家鄉特產。山珍豆簽也是官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自明末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該產品採用優質簽豆、綠豆磨粉作原料,採用獨特的傳統手工工藝進行製作,製成又薄又細又長的條狀豆簽,烹飪方便,風味獨特,深受歡迎。山珍村現有200多家加工專業戶,為遠近聞名的“豆簽村”。

交通

官橋交通十分便利。早在民國16年(1927年),廈門安溪公會就發起開拓安溪至同安的公路,籌資創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開通了安溪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安同公路貫穿官橋境內,結束了官橋交通不便的歷史。現官橋的公路四通八達,省道206線、207線從境內經過,特別是龍門隧道開通以後,更拉近了官橋與廈門的距離。2002年底,境內30個進村(居)公路全部實現主幹道水泥化,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通信

官橋的通信事業發展迅速,先後建成官橋郵電模組局,開通5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鎮。1999年11月30日,全鎮電話用戶達10006戶,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話用戶萬戶鎮。

官橋是安溪一個古老而又繁華的集市,每逢農曆二、七圩日,除該鎮各村農民外、鄰近鄉鎮的農民也來這裡趕集。改革開放以來,官橋興建了新的街道和農貿市場,使古老圩場呈現新的繁榮景象。

水能資源

官橋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蘆汀溪、龍門溪、三角坑溪三溪在鎮區匯流。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興建雙溪口及上苑、赤嶺、新春等水電站,在全鎮範圍內實現糧食加工機械化,結束了靠人力加工糧食的歷史。1970年建成的珩內灣向陽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4000千瓦。1989年建成裝機容量480千瓦的澳江水電站,後又建裝機容量1400千瓦柴油機火力發電站。而蓮美110千伏變電站的建設,實現與省電聯網,滿足了全鎮的用電需要。

經濟發展

官橋還是安溪主要的茶葉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烏龍茶精製加工廠——安溪茶廠就設立在境內的五里埔。該廠年精製茶葉數千噸,產品暢銷國內及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千萬美元。其名牌產品“鳳山牌”特級鐵觀音已連續23年榮獲國家金質獎,並被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為專用茶。安溪神農茶葉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研究所、福建省藥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究、試驗、配以中藥精製而成的“觀音健胃茶”,為國家專利產品,先後榮獲農業部和福建省的科技進步獎。1996年,官橋鎮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59億元,財政收入2153萬元,人均收入2640元,躋身於“全省百強鄉鎮”之列。1998年,全鎮有採石礦點達219個,創辦石材加工企業246家,年開採量30萬立方米,加工量500萬立方米,其中年產值500萬元次上的骨幹企業有9家,石材加工企業的總產值達到7.7億元。1999年全鎮工農業產值達10億元,2003年達16.26億元,是為安溪南線經濟最為活躍的鄉鎮。

官橋鎮已建成鐵峰石材、唐壠、草坂園、赤嶺內洋等工業小區及三角坑綜合小區,蓮兜美工業區與龍門龍榜工業區合併為縣級龍美工業園區,由縣統一協調開發管理。

勤勞勇敢的官橋人民正抓住機遇,以新的姿態搏擊在新世紀發展大潮中。

官橋豆乾 官橋豆乾

特產

官橋豆乾是祖傳的民間製作工藝,在安溪官橋鎮蓮兜美村已有二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並以產地久負盛名。蓮兜美豆乾選用優質大豆為主要原料,佐以石膏、八角等,經過洗淨、磨漿、煮沸、過濾、牽路(放入適量石膏)、攪拌、包壓等數道傳統工序精製而成。形方塊狀,色淺黃或白,質硬且韌,緊握不斷塊,放開復原,撕開成雞肉絲狀。品嘗時硬而不爛,香韌可口。手工細緻,含水分少,數天仍不變質。可用刨刀刨切如絲狀,加佐料烹煮,入口細嫩,華僑常帶出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